龙云在昆明请梅贻琦校长吃全羊席,味道如何?谁是大厨
1944年3月12日晚,忙碌的梅贻琦校长参加了两顿宴请。五点半先到才盛巷蒋梦麟家,请几位美国军官吃饭。在昆明的西南联大,梅校长及众多教授留学欧美,英语娴熟,所以经常与美国军官吃饭聚会。七点后,美国军官告辞,梅贻琦和蒋梦麟又赶到海源寺灵源别墅参加龙云的宴请。
1944年3月12日晚,忙碌的梅贻琦校长参加了两顿宴请。五点半先到才盛巷蒋梦麟家,请几位美国军官吃饭。在昆明的西南联大,梅校长及众多教授留学欧美,英语娴熟,所以经常与美国军官吃饭聚会。七点后,美国军官告辞,梅贻琦和蒋梦麟又赶到海源寺灵源别墅参加龙云的宴请。
梅贻琦对学术自由看得极重,他不认同闻一多那类“以笔为枪”的做法,常说“学生主要任务是读书,不要过多参加政治活动,搞好教育才是第一位的”,这种想法在动荡年月显得格外不合时宜。
1929年暑期,7月26日,钱锺书参加了清华大学在上海徐家汇交通大学举办的“自主招生”考试。8月22日,“高考”成绩放榜,钱锺书国文和英文成绩特优,数学15分,总排名第57名,被清华大学录取。但在有关他的几篇重要回忆文章和传记中,都记载为,因为数学成绩低,他是
于是转入物理系,师从赵忠尧、吴大猷、吴有训、周培源等物理学家。
巧的是,前一晚网络已有谣言,甚至连祭文都写好。清华一位老教授连夜电话求证,才知道杨先生正在午睡。十二小时后,真消息却抵达,反差令人心惊。
这本书的序言很长,读了几页后,特意查了一下作序者潘光旦先生的背景,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,优生学家,民族学家,更是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(另外三位是叶企孙、陈寅恪、梅贻琦)。潘光旦先生的父亲曾任清翰林院编修,其三个女儿均为北大教授,其中两位为社会学系教
1949年,旧社会的幕布褪去。国民党溃败,大势已去。蒋介石仓促之间只剩下一个抉择——台湾。无论历史怎样评判,这个选择最终让某些人和某些事物随风飘远。大家都知道,他带走了黄金、文物,还有上海的风,带走了那一批看起来不那么愿意留下来的人。可是,跟着他离去的不仅是财
日军飞机的轰炸声在头顶轰鸣,师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躲进防空洞;简陋的校舍茅草覆顶,土坯为墙,下雨时屋内淅淅沥沥;教授们典当衣物维持生计,学生们在茶馆的喧闹中埋头苦读……这并非虚构的剧情,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真实日常。
他在清华园里有个“酒圣”的雅号,全校没人比他酒量更大,可酒杯到了手里,只碰不闹,喝再多也稳稳坐在那里。
1949年校门口挤满学生,有人攥着梅贻琦的衣角哭,说“校长留下吧”,他扒开手,只撂下句“我不走,清华基金就没了”,转身就上了南渡的船。
“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”。唐代韩愈先生论述了学习应该从师求学,也重点说明师者的职能。
前段时间,我读到一篇推文《为什么今天的大学生好像都不愿意听课了?》,文章把原因归结为“文凭贬值”:这种贬值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激励结构。当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联变得模糊不清,学习的内在动力便难以维持。作者打了个比方:货币超发会引发贬值,大学文凭发得多了,含金量自然也
龙场驿站的深夜,一灯如豆。王阳明从石棺中坐起,浑身被冷汗浸透,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。"心即理"三个字如闪电划破长夜,照亮了中国思想史五百年的道路。那一刻,立功、立言、立德这三重境界在他身上完美交融,印证了《左传》中的千古箴言:"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
1946年1月22日 ,已临近农历春节。这天的昆明是暖和的晴天,抗战胜利已经五个多月了。下午,云南干崖土司刀承钺带着四五个族人来拜会梅校长。《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》记载说:“下午刀承钺土司来拜,率其族人四五人,刀青年似颇有上进之志,谈吐亦很谦和,坐约半时辞去”。